中国教育报—中国教育新闻网讯(记者 李见新)每天下午4:00放学后,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黄河路第三小学的校园里便“热闹”起来:操场上、功能室,到处都是同学们参加丰富多彩活动的身影;教室里,学生在自主学习,老师在一边陪伴,不时指点一些学生的作业……
自11月2日启动课后延时服务后,黄河路第三小学97.3%的学生胸前系着红丝带参加延时活动。学校开展了“自主作业+特色课程”,融合主题教育、学习能力提升、课外阅读等特色课程和社团活动等项目。特色课程涉及爱国教育、劳动教育、审美教育、礼仪修养、手工环保等,社团活动涵盖“活力田径”“篮球宝贝”“火焰啦啦操”及管乐团等项目,动静皆有的特色课程大大丰富了延时服务的内容和效果。
按照规定,学校的延时服务是每天下午4:00—5:00,考虑到个别情况下有学生家长不能按时来接学生,学校党员教师和青年教师组成了志愿团队,担负起家长未能按时来接的这部分学生的照顾任务,形成了“大延时+小延时”的爱心接力局面,正因为此,该校的课后延时服务还有个特别的名字——“红丝带行动”。
学校的延时服务不仅面向全体学生,而且照顾到每一个孩子,让他们内心充满阳光、向上生长。有一个叫茹茹(化名)的学生,是个先天的唇腭裂儿童,在校期间经常会情绪突然失控,她的母亲患有精神分裂症,父亲送外卖,全家享受社区*低生活保障。学校和老师没有放弃他,充分利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对她进行“一对一”的教育引导。经过班主任王丽媛耐心细致的帮助,茹茹的心理、学习等方面都取得巨大进步,看到女儿变化后,孩子父亲十分欣喜和感动。“很高兴能通过课后延时服务去传递爱,小小的红丝带不仅仅是一个标志,更象征着关爱和希望,系起的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心、孩子们的开心和家长的安心。”王丽媛说。
延时服务不仅只有学校和老师在努力,来自各行各业、身怀各种“绝技”的家长也走进学校、走进课堂,为孩子们带来一节节别开生面的生活课程,家校共育让延时服务实现了“‘1+1’大于‘2’”。瞧,家长课堂的内容同样精彩纷呈:生理健康课上,低年级的“爱我的牙宝宝”、中年级的“我想长高高”、高年级的“男生女生的秘密”;生活技能课上,“手工巧制作”“生活小窍门”等,让孩子爱学习、会生活、乐创造。
“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后延时课程,既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需要,丰富了校园活动,促进了学生智力、体质发展,同时也大大缓解了家长的压力,切实解决了‘三点半难题’。特别是‘红丝带行动’,架起爱的桥梁,让课后服务这一惠民工程延时更延‘爱’。”校长杜豫说。
本文转载自中国教育新闻网,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,不代表本站观点,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及站点所有,如有对您造成影响,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!